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既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未来乡村的发展趋势和路径,是我国城乡发展规划的重大战略性转变。而乡村振兴的理念恰恰与培育特色鲜明、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的目标高度契合,特色小镇可完全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平台。
“特色小镇”在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下,目前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它是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外因,比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它既不是单一的旅游风景区或产业园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制镇,而是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镇化新型模式,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一是集聚功能。特色小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支点,既可让当地农村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最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又可吸引城市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各种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本链的紧密耦合,构筑多元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二是辐射功能。特色小镇产业“内核”一旦形成,通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标杆企业,就能引领、带动中小微企业、个体企业和农户等相关主体的发展,在城市、小镇、村寨之间形成产供销互补、一二三产业融合共赢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同时还可将城市文明的生产生活观念、行为传播到广大农村。三是示范功能。特色小镇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宜业宜居宜游,能够推动产业之间、产城之间、城乡之间融合发展,有利于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功能定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速农民就地城镇化进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独具魅力、活力和张力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样板。
特色小镇归根到底是服从和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把特色小镇建设好,不失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要充分的发挥特色小镇在规划、投资、人才、运作、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在三个方面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资借鉴推广的经验:其一,在绿色发展上“做样子”。“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确定特色小镇绿色发展的策略,在合理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因地制宜开发应用沼气、光伏等清洁能源,全力发展低碳、便捷交通体系,切实提高供排水、供气、生活废弃物处理、智能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总结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示范“蓝本”。其二,在产业转型上“搭梯子”。“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特色小镇建设要以特色产业的提升发展为核心,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地域特征、资源优势,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做足特色,着力培育建设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特色小镇集聚,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为构建乡村振兴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挥“梯子”“堡垒”作用。其三,在城乡统筹上“闯路子”。城乡统筹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着力点和出发点,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推进城乡产业整合,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如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创新金融支农组织体系、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等问题,都是乡村振兴面临的短板或症结,可以通过特色小镇建设的探索实践来破解和诠释。
贵州地处内陆,没有平原支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金、人才、土地等发展要素较为缺乏,但自然风景、地方风物、人文风韵、民族风情等资源十分丰富,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快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步伐,贵州大地处处可见特色鲜明、风情独特的“特色小镇”,既有在原建制镇基础上“脱胎换骨”的仁怀茅台、镇宁黄果树等,也有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另起炉灶”的大方奢香古镇、丹寨万达小镇、万山朱砂古镇等。但整体看来,我省的特色小镇建设不平衡,潜力还很大。一要着力“产业化”培育特色小镇。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机制,从小镇的自然资源、人口结构、产业基础等条件出发,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三最”特色产业,积极吸引高端要素集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既可依托中小城市周边的重点镇发展“卫星镇”,又可选择高速公路、铁路沿线有特色资源的交通节点培育“珍珠镇”,也可发挥边陲镇的吸聚效应建设“门户镇”,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特别要结合贵州实际全力发展健康养老、体育休闲、现代农业、民族文化、旅游风情等产业,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创新实践。二要着力“差异化”打造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核心”和“灵魂”在于“特”,包括资源禀赋特色、区位环境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产业集聚特色等。在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时,一定要坚持特色鲜明、因地制宜的原则,明确培育理念,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不同区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镇,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需与其产业特色相匹配,“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确保特色的唯一性。三要着力“人本化”创建特色小镇。“人气”是“财气”的前提和基础,要围绕人的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借景山水、巧用田园、就地取材,真正体现纯朴的乡村特色。突出地域人文特色,把民间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融入“山、水、村”之中,真正体现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镇魅力。坚持合理配套,教育养老、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等各项保障措施到位,提升特色小镇综合服务功能。四要着力“多元化”运作特色小镇。坚持市场主导,多元化构建小镇建设主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提高多元化主体一同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积极性。政府要做好规划编制、设施配套、文化建设、生态保护、资源要素保障等,防止“大包大揽”,同时要充分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视企业在小镇发展中的主力军、建设者、创新队作用,突出企业在项目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