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人文底蕴深厚,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时尚文化相互辉映、璀璨夺目,凭借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文化旅游资源,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强劲动力跻身于中国百强区第15名。那么,龙华区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将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给世人呢?在我看来,龙华区在不久的将来会以“穿越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创新创意的新兴文化”“发展进程的时代文化”三足鼎立的态势傲立于世。
穿越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将成为龙华人永远的骄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更是人们寻根问祖的源头所在。龙华区保存完好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画卷;异军突起的观澜版画,发韧于乾隆年间的永丰源国瓷,独树一帜的中国版画博物馆,始建于清代陈氏客家围屋,白石龙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旧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船坑舞麒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澜客家山歌,一大批非物质遗产、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文化产业基地,串联起了龙华区历史发展的脉络,承载起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缩影。将这些穿越历史的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相对有效的打造和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的规划,将成为走红海内外“网红”,并经久不衰。
创新创意的新兴文化,将成为新时代人们追求时尚风向标。龙华“文化+科技+制造”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助推了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大浪时尚小镇引领时装潮流时尚,乐聚机器人、大漠大无人机、易事达LED屏幕……一大批“文化+科技”的新兴起的产业迅速崛起;观澜文化小镇、上围艺术村、羊台山文创园、鳌湖艺术村……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蔚然成风。文化与科技相渗透,凸显出了龙华区新兴文化的强劲力量。文化展览、艺术涂鸦、光彩艺术秀、写生创作以及一系列跨界文化的衍生,让龙华区的新兴文化与时尚旅游成为一种文化旅游的新动力、新品牌,让诗和远方在龙华区得以水融的彰显。在龙华区,不但可以回眸历史的璀璨,也能仰望新兴文化蔚蓝的天空。
龙华区是改革开放的发展高地,深圳新十大文化地标规划中,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两大文化地标落户龙华;进入智能时代的龙华区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智能显示新时代的“文化+科技”企业的汇聚,进入融媒时代的龙华融媒体中心……这些时代文化的兴起,将把龙华区的文化旅游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和维度。
让历史穿越时代,让生活还原文化。龙华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的新趋势将以文化艺术的形态融入龙华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休闲娱乐,触入龙华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让生活更加文化气息,更加科技范,更加创意范,更具有时代感。龙华区,不久的将来,定会诞生更多文化旅游型“网红打卡地”
对于龙华区的文旅产业,我们在幸福畅想之余,不妨给以更多乐观。(原载2019年总第7期《华彩》季刊/深圳市龙华区文化产业专业期刊)
《华彩》为季刊,三月出版一期,以记录深圳龙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讲述龙华人创意创业故事为宗旨,是深圳市首份文化产业专业期刊。主要栏目有封面故事、特别策划、镜像、季风眼、论坛、文化园、信息汇等。《华彩》的创刊在广东省范围内属于文产行业的领先之举。
由深圳市龙华区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主管、主办,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办公室执行采编的《华彩》于2018年2月正式创刊,作为龙华区文化产业专业期刊,其将更全面地记录龙华区文化产业发展轨迹,讲述龙华创意创业故事。
龙华区三面环山、一河润城,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时尚文化等交融交汇,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环境。自设立新区、行政区以来,龙华文化与新兴起的产业融合加快,文化创意成为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新引擎。凭借独特的人文土壤、“文化+”的氛围引领及精准的政策扶持,短短六年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由39亿元增长至213亿元,并涌现出2个国家级、5个市级、10个区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版画、陶瓷、红木、时装等“国字号”传统文产品牌与创意设计、数字出版、人工智能、影视游戏等新兴元素相映成趣,一批龙华特色的文化产品弄潮“一带一路”的国际文化市场。
在此背景下,《华彩》正式创刊,将更好地记录龙华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轨迹,挖掘更多创意创业故事。据介绍,《华彩》为季刊,设有“大观”“论坛”“信息汇”“文化园”“专稿”“特别策划”等栏目,文化产业事件、动态和成果、企业故事、文化观察等内容在刊物中有机结合。
《华彩》免费发放到区各单位及各文化产业园区和企业。感兴趣的文创人或市民也可到区文产办免费领取,领取地址:龙华区梅龙大道2283号清湖行政服务中心1栋203室,联系电线。
据悉,龙华区先后搭建了“龙华区文化产业网”、“文化龙华”微信公众号,如今《华彩》季刊创刊,文化产业的宣传阵地进一步拓展,可为行业提供更宽阔的展示平台和更丰富的资讯服务,“一刊、一网、一号”的文化产业信息传播格局初步形成。
在龙华区,有一本《华彩》。编者说,它是奔着成为一本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杂志而来。金秋十月,第三期《华彩》纸香墨淡,以更大气更丰富的信息承载和新的颜容,来到了读者中间。
“稿件质量过硬,图片的拍摄角度和后期处理都很美。”这是媒体人李女士对此期《华彩》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古村落篇幅里的第一张大照片,里面的意境和视觉上的冲击让她觉得震撼。
今年初,文化产业大区龙华领风气之先,创办了全市首份文化产业专业期刊,对这一领域内的产业信息、相关活动和人物进行采访、报道,助力全区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华彩》出刊三期了。细读三期杂志,每期的细微变化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每一次的调整都希望内容更可读、版式更悦目。”这是《华彩》编辑部的主旨,变化仅仅是为了让读者得到更优秀的阅读体验,让《华彩》更好地体现产宣平台、工作助手、文化园地的功能定位。
第三期《华彩》在延续以往风格的基础上,视野更开放多元,内容更包容有趣。新增加的“新视野”栏目,主要介绍人物故事,通过故事呈现背后的文化产业。行文相对活泼,笔调较为轻快。另一新增栏目“文创新品”,则介绍国内外新奇、有趣、有价值的文创新产品,《华彩》的编辑们希望这些奇妙的创意能给龙华的文创人带来更开阔的思路。
深圳有许多古村落不为人知,在龙华区就有不少曾经沉寂的古村落,借力文化产业的春风,华丽转身,成为古村蝶变的标杆。在本期的“特别策划”里,有关龙华古村活化的深度报道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对“古村活化的典范之作”观澜版画村、“从边缘村落到文产新势力”的鳌湖艺术村、“‘村-城’突围的深圳标本”上围老村、“桔岭老村的音乐奇缘”、“百年女校的浴火涅槃”、“观澜古墟-贵湖塘的现在进行时”分别作了深入采访和大篇幅的报道,让读者一册在手,即可来一趟龙华古村活化之旅。
除了以上内容,还有几个栏目不可忽略。“热点回顾”对第十四届文博会龙华区活动进行了解析,“封面故事”和“专稿”则对龙华区新出台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作了详细地理解阅读。“文化园”里则精选了一批散文和诗歌,韵味隽永,正应了其中一文的标题——“惟精致方能优雅”。
“作为龙华区委宣传部旗下的刊物,《华彩》从内容到版式都是相当的好的。同时,细读你会发现,《华彩》是本有情怀的杂志。”居住在龙华区高坳新村的市民李玉是一名写作多年的文学爱好者,他和记者说,偶尔也会有其他省的文友问他:“你为什么选择留在深圳?”他很直接地回答:“深圳机会多啊。深圳是个内刊很多的城市,每个区都有作协,都有文化刊物,是文字爱好者最多的城市……”
在李玉看来,是文字让这个城市有了自己的温度。这种温度让《华彩》有了更多的可读性。从文产园区、企业,到地方文化活动,到诗歌散文,再到身边的村与城。对于读者来说,了解龙华的文化发展,了解龙华的历史,《华彩》成了一个渠道。“现代人的阅读需求是‘快’,想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对于读者来说,就是收获。”李玉在本期的《“村-城”突围的深圳标本》里,短时间内就了解了上围老村的前世今生,这对于工作繁忙的他来说是很有意义。“是这本有情怀的杂志让我慢慢开始了解龙华。”搬来龙华不久的李玉表示,是《华彩》让他发现了龙华的魅力所在。
据了解,《华彩》杂志出刊后,除了发送给各部门、单位和各界人士,寄赠各图书馆,还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交流评析。对各方反馈过来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后,《华彩》编辑部发现,无论是园区、文产企业、专业媒体从业者,还是普通读者,他们都对《华彩》的出品给予了肯定。这些鼓励除了给编辑们带来信心,同时也有压力,他们表示会全身心投入到策划和采编工作中,为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龙华文化报道。